普惠金融的概念自2005年由联合国正式提出后,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的重要方式。事实上,此前全球范围内的普惠金融探索已有数十年,可以说为金融平等及人类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,其中,最广为人所知的便是尤努斯在孟加拉的实践。
在中国,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,世界银行对多个国际援助机构在我国开展的扶贫项目进行配套贷款,可以被认为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雏形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实力的提升,普惠金融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。
根据中国银保监会2018年最新发布的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7年末,我国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.99%,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.74亿元,覆盖全国1521万户小微企业。
单从数据层面看,多年来的普惠金融发展成果喜人,但上述报告同样指出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及挑战,在金融资源配置、金融服务质量、金融基础设施、金融消费素养等层面之外,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尤为引人关注。
近日,在零壹财经·零壹智库于北京召开的普惠金融专项闭门会议上,“普”“惠”“险”三方之间的平衡艺术及可持续发展之道被作为主题进行探讨。
积木盒子CEO谢群在会议上表示,依托于互联网开放、平等的特性,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的加持,互联网金融在诞生之初似乎就具备某种意义上的普惠基因,作为国内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一部分,近几年来,其在“普”与“惠”的双向发展态势似乎也越来越明显,主要表现在于,越来越多的“零征信”、“弱征信”用户开始真正享受到了高效率、低门槛、低利率的信贷服务。
一份来自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针对旗下会员单位的调研文件显示,仅2017年,仅通过积木盒子一家平台流向小微和三农领域的借贷资金就高达15.68亿元,涵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。
针对普惠金融的本质,谢群进一步阐述,在他的理解中,普惠金融是指立足于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,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提供适当、有效的金融服务。
作为一个拥有学术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高管,谢群用了一个等式来简明扼要地解释这一概念:收益=件数×定价-损失+其他,件数表示“普”、定价表示“惠”、损失表示“险”。
然而,从企业的角度,谢群指出,一个商业机构既要做“好事”,又要保持一定的盈利,需要从量、质和价三个不同维度进行拓展和再平衡。
之所以说再平衡,是因为任何一个金融企业在这个过程中,直接面对的就是普惠金融的“不可能三角”,也就是说,市场上不可能永远存在大量、廉价且风险还很低的资产。
因此,在这个基本规律面前,到底选什么样的目标函数,是实现客户尽可能广、还是回报尽可能高、还是风险尽可能小?企业需要在这三者中进行取舍与平衡,同时需要兼顾社会利益。
谢群认为,对于同时要做到风险可控和财务健康的机构来说,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普惠金融。而技术层面的不断迭代升级,能帮助把这个“力所能及的范围”拓展得尽可能大。
技术的应用,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,为用户提供广泛而利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,这一点在天弘基金与蚂蚁金服的合作成果“余额宝”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积木盒子也可以用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来完成银行、小额贷款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实地尽调、决策、放款的业务全流程。
必须看到的是,技术对效率的改造永无止境,新一代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正源源不断喷涌而出,我们有理由相信,普而惠的金融是有可能实现的。
对于当前的积木盒子而言,所谓的“力所能及”已然让人十分欣慰:截止2018年10月31日,累计成交金额530亿,服务全国用户428万人。
庞大的金融服务体量之上,另一种更“纯粹”的普惠金融实践,正在积木盒子平台上发生。
2017年10月,一种被称之为“自担风险”的项目问世。谢群介绍说,这是一种完全去刚兑的项目类型,积木盒子的做法非常谨慎,在项目中做非常详细的风险披露,也会更充分地对投资人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教育,并且在系统设计上对投资人的这类投资做强制分散管理,但最终也需要投资人自主选择、独立决策并且承担风险。
到现在一年左右的时间,项目累计交易总额4183万元,累计服务项目数量906个,相对积木盒子整个平台来说体量不大,但这是行业内少有的真正纯粹且普惠的项目尝试,一个人的钱能直接帮助另外一个人、一个家庭、一个企业,解除困境、改善生活甚至实现梦想。
什么是理想的普惠金融?
马云曾谈到做公益与做慈善不同,做公益不仅关于意愿,更关乎能力,打造商业设施进行福能,是帮助普通人高效、持续、有尊严地追求更好生活的最佳选择。
某种程度上,普惠金融亦是如此。一家理想的普惠金融公司,需要在照顾弱势、提高效率、增加覆盖、控制风险等多个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平衡,这种平衡式的可持续发展关乎意愿也考验能力。而科技,也许就是打开这扇能力之门的钥匙。
业内持有这种想法的并非谢群一人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指出:“在中国、肯尼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实践证明,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,可以帮助受惠主体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、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,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较可行的思路”。
查看原文